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2021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项目公示
作者: 鹰潭站 更新时间: 2021-04-22
项目名称:江西省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
候选单位: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
候 选 人:孙波、赵小敏、梁音、刘明、李大明、邵华、蒋瑀霁、郭熙、王辉、陈晏、王晓玥、成艳红、朱绪超、梁丰、梁玉婷
项目简介:
      江西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缓慢。“十五”期间耕地建设累计投资2.75亿,但高产田比例仅增加0.57个百分点。项目完成单位基于国家野外站长期定位监测试验和覆盖江西全省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缺乏耕地质量实时监测平台、缺乏土壤质量与健康协同提升理论、缺乏耕地地力分类快速提升模式等三大问题,基于空间变异理论与分层抽样技术,建立覆盖江西全域的“国家-省-县”三级监测网,确定关键指标阈值,开发面向农户的耕地质量管理软件和数据产品;基于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实现生物培肥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研发绿色培肥产品,建立耕地质量分类提升技术模式,在江西省耕地质量建设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1、首次构建了覆盖江西省全域的“国家-省-县”三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确定了耕地质量评估的关键因子,开发了服务于新型农民地块尺度个性化需求的耕地质量管理软件;
2、揭示生物体型驱动生物群落构建过程的作用机制,建立了耕地质量提升的“大团聚体生物培肥”理论,提出了生态间作协同培肥机理,实现理论上重大突破;
3、研发了红壤旱地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3套,稻田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3套,研制了有机培肥的生物炭和蚯蚓粪肥产品2个,形成系列国家标准、发明专利和技术规程;
4、分类构建了红壤旱地和稻田地力提升技术模式4套,被列为全省主推技术模式,实现耕地质量快速提升,取得了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本项目为我国南方红壤区耕地质量监测平台建设提供了规范化方法;“大团聚体生物培肥”填补了国内外土壤改良学领域的理论空白;建立的基于地力等级的耕地质量分类建设技术模式先进成熟。以张福锁院士为组长的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培肥理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模式列入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主推技术。2018年-2020年,累计推广应用4581.6万亩,增产164.73万吨,新增经济效益24.32亿元。推广应用面积达到全省可推广耕地面积的30%以上,成果应用区耕地质量年平均提升0.01个等级。三年组织60多期培训,培训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4000余人,培养研究生30余名;出版专著3部,编制国家标准3项,发表论文26篇,授权专利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支撑了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有力推动了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战略实施。


以上项目拟申报 2021 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特予公示。

公示期: 2021年 4 月 22 日至  2021年 4 月 28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站办公室 (提名单位科管部门名称)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樊剑波,0701-5321051/13813826588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yta@cern.ac.cn TEL:025-8688124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